概述:《不懂就要问》读后感【多篇】为网友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不懂就要问 篇一断过程评价。并从学习水平、学习过程、学习方法分析“学懂悟会”的内涵,提出“学懂悟会”的化育意义。
[关键词]翻转课堂;学懂悟会;化育;教学模式;本真意义
[中图分类号]G64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4634(2015)02-0021-06
[摘要]“学懂悟会”基于翻转课堂的课改视角,将“学懂知识”放在课前,“悟会内化”放在课堂,基于先学后教、化育的理论基础,基于三维课程目标,推行“学懂悟会”操作程序,践行多元支持和诊
断过程评价。并从学习水平、学习过程、学习方法分析“学懂悟会”的内涵,提出“学懂悟会”的化育意义。
[关键词]翻转课堂;学懂悟会;化育;教学模式;本真意义
[中图分类号]G64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4634(2015)02-0021-06
资讯科技的快速发展带来教育翻转,为深化教育改革提供了值得参考的方向。这个方向就是把竞争教育变成共生教育,把量的教育变成质的教育,把有目的的教育变成有意义的教育[1]。“学懂悟会”教学模式正是基于翻转课堂的课改背景,分析“学懂悟会”五要素。以课前主动学懂知识,课内协同悟会的教学模式,追寻其共享资源、自主学习和化育的本真意义。本教学模式意欲从思维、思想方法、文化等方面入手,剖析“懂而不会”的内在原因,揭示“学懂悟会”的五问教学程序,揭示“学懂悟会”的感悟策略,结合具体案例陆续展开研讨,以期进行深化研究和推广验证。
1“学懂悟会”的学理分析
“学懂悟会”基于翻转课堂的课改视角,将“学懂知识”主要放在课前,“悟会内化”放在课堂,基于先学后教和化育的理论基础,基于三维课程目标,推行“学懂悟会”操作程序,践行多元支持和诊断过程评价。
1.1“学懂悟会”的课改视角——翻转课堂
虽然强调课堂教学要实现课程的三维目标,但一直以来都不自觉地遵循着这样的课堂教学形式:其一,课堂主要以传授知识为主,让学生能够理解教学设计所要达成的知识目标;其二,通过布置作业,让学生在课堂外内化吸收,将知识转化为题型,并通过一定的解题思路、方法,从而完成知识点的应用以及将课本知识
转化为自己的知识与技能。这种传统的教学惯性,曾无数次地产生了“辉煌”业绩,但学生可持续学习能力却十分差,如何撬动一下课堂教学的内外惯性行为已刻不容缓。
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云端和手机端配合构成一个完整的信息化环境,信息资源更加丰富,要求教师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通过微课程教学,适合教师借助技术实施个性教学,教师和学生都有自己的终端进行“一对一”学习,这必然给教育带来很大的影响,包括教育资源变化、课堂变化、课程变化、教学评价变化以及
教学方式变化。翻转课堂的重点不在于教师自制讲课视频来教学,而是能真正思考如何更有效地运用课堂互动时间。第一阶段,教师作为知识领域的先行专家,可以将属于单向传授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概念部分知识录制成PPT数字化视频,学生借助于教材(可以引导开发学材)、网络视频、单知识结构习题自行学习,这一
阶段,称之为“学懂”阶段。这样就留出了更多面对面的课堂时间,有利于师生面对面互动交流协同解决个别问题,且更进一步地,用以发展学生的高层次认知能力、科学思维方法,这一阶段称之为“悟会”阶段。“学懂悟会”教学模式注重让学生课前学懂知识,课内悟会提升能力,教学过程是以知识为线索、能力为核心、情感为导向的过程。良好的自主态度是一切学习的根本,这正是翻转课堂带来的最大好处,也是“学懂悟会”教学模式的最佳阐述。
“翻转课堂”就是要颠覆传统教学流程,将“学懂知识”放在课前,将“内化”以及“作业”放在课堂,真正让课堂成为学生“悟会”的课堂,是知识动态的生成场,思维创新的展示场,是师生情感的交流场,学生生命成长的发展场。
1.2“学懂悟会”的要素视角——五要素
教学模式一般有五个基本要素,即理论基础、目标取向、操作程序、支持系统和评价体系[2]。尝试提出和诠释“学懂悟会”的基本要素。
1) 理论基础——先学后教、化育。“学懂悟会”的理论基础首先是“先学后教”。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先学后教”已成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从哲学层面看,“先学后教”中的“先学”是引导学生自己先去实践,从而形成初步认识;“后教”则让学生在已有实践与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实践的广度和加深认识的深度,体现了认识和实践的辩证关系;从心理学角度看,“先学”彰显了学习主体的角色,尊重学生个体心理的差异性与独特性,充分释放了学生的学习潜能,这些显然都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积极倡导的;最后,从教育教学理论来看,“先学后教”则内蕴着“主体性教学”、“分层教学”、“因材施教”、“教是为了不教”等思想理念。
“学懂悟会”的理论基础其次是“化育”[3]。化育的基础是人的内在固有力量,教师通过创设丰富的文化教育实践引发学生感悟,唤醒学生潜能,使学生获得自主、和谐、全面的发展。
2) 目标取向——三维课程目标。“目标取向”这一结构要素旨在反映教学模式的价值旨趣,主要以知识、能力、情感等为目标。对于“学懂悟会”教学模式而言,从学生被“教懂”,逐步引到学生“学懂”,帮助学生在原有的学习起点上去主动探索新知。“学懂悟会”更关心学生的自主学习状态、学生的知识缺陷、学
生的学习动力、学习策略与控制力。正因为要自己“学懂”,所以学生必须先“动”起来,先思考,去尝试着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这将十分有助于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而“悟会”主要是所有学生一起相互讨论学习,展示交流,进行悟会内化。教师则更多扮演的是组织、点拨、引导、促进等角色。学科德育的主要途径是浸润、感染、熏陶,可称之为化育;文化就像一个磁场,人处在怎样的文化场中就被磁(化)成怎样的磁性。既内化为学生思想、素养,又外化为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因此学科的德育与文化的化育,以情感陶冶、思想感化和行为养成的方式,实现化育的意 义。由上述可见,“学懂悟会”教学模式,“学懂”是知识目标,“悟会”是能力目标,“化育”是情感目标。
3) 操作程序——学懂悟会。操作程序具体地规定了教学活动在时间维度上展开的线性逻辑步骤及其主要做法。“学懂悟会”教学模式推行的操作程序是:学(带问题学教材、学视频)懂(积累知识、练单知识结构习题)悟(问题情景、合作探究、倾听与对话)会(交流与展示、当堂多知识结构试题、重难点微课程巩固)。
(1)学生“学懂”阶段,在课前。教师需就待学内容在网络学习的平台中提出相应问题,提供系统化的学习辅助材料,特别是教材(也包括校本开发知识拓展类课程)、网络视频课程。 ……此处隐藏2609个字……所了解并心存疑惑时,课堂内化才起作用,如果让学生进行交流展示,那么课堂才真正起作用。
知识越丰富越有利于能力的形成,强的能力可以促使知识的进一步获取。素质是把从外在获得的知识和能力化育于人的身心,通过质的提升以形成稳定的品质和素养,属于内核。知识、能力、素质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素质处于核心的位置,见图2。
2.3学习方法分析
华罗庚教授把学习的过程归纳为“由薄到厚”与“由厚到薄”两个阶段。“由薄到厚”,是注释、积累、解题的过程,学生会在教材上注释,补充参考资料积累,通过视频、教材自行学习,通过单知识结构习题,在某个知识领域不断累积和深化,这就是“学懂”的过程,即为入模。“从厚到薄”,就是把已学懂的知识咀嚼、消化、组织整理、反复推敲、融汇贯通,感悟出关键性的问题来,悟出问题的来龙去脉,抓住要点,再和以往学过的比较,究竟添了些什么新内容、新方法。应该从习题、素材的积累,到教育教学规律、方法的积累,到教育思想的深化。一是抓本质,对知识进行提炼和消化,从而完善自己的认知结构。二是抓要点,排除次要或干扰因素,突显关键信息。三是讲迁移,抓要点后再比较究竟什么是新内容、新方法。这就是“悟会”的过程,即为出模过程。
知识积累过程容易学且受学生关注,但知识的本质、思维能力的提升往往是最困难的,需要在知识累积到一定熟练程度才能有所感悟。而传统教学恰恰却是课内教懂,课外习会,把知识内化成认知这一最困难阶段交给了课外,交给了大量的习题,用大量习题课、试题讲评课层层翻练。这就是传统课堂填压式的教学模式“教懂习会”。
上海、浙江实行高考新政,6选3和7选3,必修走班将是大趋势,网络支持下的课前学懂,分层走班课内悟会,将是一种比较合适的教学模式。
3“学懂悟会”的化育意义
将传统的课堂主要教知识的环节放在了课前,那么原先学生做作业等内化环节就可以自然而然地放在课堂内进行。这种“学懂悟会”教学模式的有效转变,意义是多方面的。
首先,基于翻转课堂背景,具有共享资源意义。学生、教师、家长、网络等多方面教育资源互相依存、互相尊重、互相合作,就能制作出教学所需的精品视频课堂软件供广大师生共享。真正能够促进城乡校际之间的教育均衡优质发展。
其次,基于教学方式的改变,具有共同学习意义。学习是学生的高级本能,是无法教会的,教师过度包办滋养了学生过多的依赖。教师只有通过组织有效的、集体的、自主的学习活动(教学的本质),帮助学生先经历“独上高楼”、“衣带渐宽”之后,才能实现人的自觉自悟[4]。“学懂悟会”旨在通过改变教学中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成为教学主体,教师转变为学习者、指导者和辅助者。教师的言传身教让学生“学懂”和“悟会”更具针对性。
学生学习知识或学习技术过程往往先入门仿效,再自行感悟,因此“先学后悟”更符合学习规律。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人生就像骑自行车,想保持平衡就得往前走。教育是一个“回头”(顿悟)的艺术,从自我的内部“引出”智慧的内核。因此,师生在知识积累和知识内化中,实现学懂悟会,具有自主学习发展的意义。
再者,基于三维课程目标,学懂悟会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能力的提升,更具有化育意义。知识与能力后天能够习得,但个性动机素养却要靠经历、反应、等待、领悟、升华,如同生命的姿态。“学习的动因”比“学习的方式内容”更重要,“学习的发生问题”比“学习的路径选择”更重要。如果学生的心灵没有被教
师感应到,一切的教育是没有用的,将离教育本真越来越远。让“学懂悟会”回归到化育的本真意义,见图3。
至此,意欲以“学懂悟会”为基本环节的教育模式替代以“讲背练考”为基本环节的应试教育模式。
不懂就要问 篇二“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只不过喜欢寻根刨底的追究问题罢了。”这句话是美国的爱因斯坦说的一句话。的确,他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却喜欢寻根刨底地把自己不懂的问题研究出来,最后得到了回报。但我们班级里的某些人却不是这么做的,他们不懂的自己不弄明白,还不去问同学、老师,到考试时出现这个题目却不会做,到最后只能看到自己试卷上留下了一个鲜艳的大红叉。就拿我的同桌—沈东杰来说吧。
今天下午的课外课上,王老师让我们自由活动,我们一小部分人留在教室里写作业、看课外书等。我的任务就是“逼”着我的同桌写作业咯。因为他有很多很多的作业没补完。等同学们全都一窝蜂地跑出去玩,我的任务也就开始了。“沈东杰”。我的怒吼似炸雷,震得他耳朵发麻。因为我发现,他竟然趁我不注意,猫着腰,蹑手蹑脚地往门外走去,幸好我发现的早,不然他的阴谋就得逞了。他先是一惊,然后又慢慢转过身来,走到自己座位上,写起了作业。“我警告你,你要是没做完作业就想从我的眼皮底下逃走,那比登天还难,就算你今天逃了,明天我还是会看着你做作业。除非你回家,不来上学,我会一直看到你补完作业的那一天的!”我一口气说完了这些话,呵,真痛快!但这时的沈东杰,眉头皱起,一脸的委屈样。我看了忍不住要笑出来,心想:哼,谁叫你作业不完成,不懂也不问问别人,还把作业拖到了现在,看看人家郑涛,“光荣榜”上哪有他的名字啊,因为他遇到不懂的问题就问别人,你问过吗?黑板上就数你的名字最多了,真是“榜上有名”啊,可别怪我不客气了。
哎,如果沈东杰能学学郑涛,那他的考试成绩肯定会高许多了。成绩好的同学遇到不懂的问题要问别人,那成绩不好的同学就更要问了。
《不懂就要问》读后感 篇三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许多学识渊博,德行高深的学者、名人,也正是用这样的古训不断地进取和端正自己的求学道路,才对世人有了卓越的贡献。
三年级第一学期,我们学了很多课文,有《花的学校》、《卖火柴的小女孩》、《在牛肚子里旅行》……其中最让我难忘的就是《不懂就要问》这篇课文。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孙中山小时候在私塾读书,那时候上课先生念学生跟着念。学生读熟了,先生就让他们一个一个地背诵,书里的意思先生从来不讲。孙中山为了弄懂书里的意思,不怕先生的惩罚,壮着胆子地向先生提出问题的事情。
这篇课文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伟人尚且如此,作为意气风发的少年儿童更是责无旁贷了。敏而好学,不耻下问。遇到不懂的事情我们要虚心地向他人求教,无论他人的身份如何,总能教给我们各种各样的知识。
记得有一次,我跟妈妈去散步,看到小区里种绿化的爷爷正在给树刷白水。我好奇地跑过去问:“爷爷,这白色的东西是什么?”爷爷说:“孩子,这是水中加入生石灰调成的石灰水。”于是,我又追问:“为什么要给大树刷石灰水呢?”爷爷耐心地说:“石灰有一定的。杀菌、杀虫作用。树干上涂上雪白的石灰水,土壤里的害虫便不敢沿着树干爬到树上来捣蛋。”我终于明白了树干刷白的原因,连声说了几声“谢谢爷爷。”
常言道:“学问学问,不懂就问。”请教并无坏处,既能有效地与老师、同学沟通,加深友谊,又能提升自己的学识和净化自己的心灵。同学们,我们又何乐而不为呢?
你也可以在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不懂就要问》读后感【多篇】范文。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