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资源

《桃花源记》的教学设计【精品多篇】

时间:2025-01-04 08:53:12
《桃花源记》的教学设计【精品多篇】

[引言]《桃花源记》的教学设计【精品多篇】为网友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桃花源记》教案 篇一

教学目的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指导学生掌握、积累一部分文言常用词语,了解古今异义现象。

2、熟读课文,理清课文的线索。

3、联系时代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倾向和社会理想

教学重点

1、准确地翻译全文,并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

2、研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教学难点

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理解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人课文,简介作者。

1、展示几副图画,让学生联想到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并让学生谈谈心中的世外桃源。

2、介绍陶渊明及时代背景,自然导人课文,引起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疏通文意。

1、请一位学生朗读课文,要求读出感情,咬准字音。(读完后由同学做适当评价)

2、商讨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3、疏通文意:学生提出的疑惑的字词、释义,师生共同解决。

4、指导学生理解文中所出现的古今异义的词语。

三、再读课文,概括故事情节。

1、有感情地齐读课文,加深对课文内容和思想感情的理解。

2、用简洁语言概括故事情节,理清课文结构。

3、让学生谈谈自己对桃花源的印象。

四、访谈练习

设置情境,利用“时空在线”专访节目深化理解,研读课文。假设教师以节目主持人的身份穿过时空隧道,来到一千六百多年前的东晋时代的桃花源中,对村民现场采访。

采访问题:

1、请问你们是怎么来到这里的?(我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战乱,逃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时间长了,我们就不再出去了。)

2、你们知道现在是什么朝代吗?你们想出去吗?(渔人说是晋朝。想出去,因为外面世界很精彩;不想出去,因为外面兵荒马乱。)

3、能为观众朋友介绍一下你们桃花源的自然环境吗?(我们这里土地平整开阔,房屋整齐,有肥沃的土地、美丽的池塘,真是山青水秀,人杰地灵!)

4、你们为什么不让渔人向外人介绍桃花源呢?(不希望外人打扰我们幸福安宁的生活)

5、你能对我们观众朋友说说你们桃花源居民的风俗习惯吗?(我们这儿的人都很勤劳……很朴实,还有,我们很好客。

6、在节目的最后,请桃花源的村民用一句话概括一下桃花源的特点。(1、我们桃花源风景优美。2、我们桃花源民风淳朴。3我们桃花源居民生活幸福。4、我们桃花源没有剥削,没有压迫。)

五,品位研读、主题探究。

1、大家相信这样一个美丽的地方在东晋年间存在吗?(让学生从文章中找线索来考证)

2、作者写《桃花源记》的目的是什么?

六、拓展延伸

假如陶渊明来到大家面前,你最想对他说什么?

总结:这节课,我们走近了陶渊明,了解了陶渊明。虽然陶渊明向往的理想社会还带有这样那样的局限性,但他对理想的追求,对黑暗现实的否定,还是值得肯定的。岁月流逝,沧海桑田。多少年过去了,于东晋时代相比,如今的中国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毛泽东同志有这样的诗句;“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神州大地,山川锦绣,人民富足,陶渊明若是地下有知,一定会感到无比欣慰。

好,这节课上到这里。

《桃花源记》的教学设计 篇二

教学目标

朗读、背诵课文,积累词汇。掌握故事情节,了解创作方法。理解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朗读、背诵。理解故事的寓意。

●课时安排:两课时

●课前准备:搜集作者有关生平思想材料。熟读课文,疏通文字。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掌握故事情节 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步骤

导入

同学们,我们曾学过郭沫若先生的诗歌《天上的街市》,它借助新奇的联想和想像,描绘了美丽的天街景象,表达了作者摆脱封建束缚、追求理想、向往自由幸福生活的思想感情。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古代散文《桃花源记》,它的创作手法在一定程度上,与《天上的街市》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通过学习,我们不难看出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板书课题

出示学习目标

检查预习

交流作者的有关资料,要求学生通过课堂发言的形式进行交流。教师注意引导并最后集中归纳:

陶渊明,名陶潜,字元亮,东晋著名诗人。少年有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他生活的年代政治黑暗,时代不稳定,他有志不得伸展,曾做过几任地方小官,时间都不长,后因不愿束缚自己过官场生活,任彭泽令仅八十几天便愤然离去,并作《归去来兮辞》借以明志。

自此归隐田居,躬耕僻野,一生虽穷困潦倒,却矢志不移,63岁死于贫病。他长于诗文辞武,作品传世不少,其优秀作品多表现田园生活,隐喻着对统治者的憎恶和不与为伍的骨气,但有的也反映了乐天知命,消极遁世的思想。《桃花源记》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识记生字

豁然开朗 俨然 阡陌 垂髫 诣守 刘子骥

整体感知,范读课文

由老师朗读,也可指名让朗读水平较高的同学分段朗读,要求大家认真欣赏并做出朗读评价。

默读课文,疏通文义

要求学生参照注释逐字逐句精读,尽量自己读通。确有疑难,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或课堂问答。

教师根据实际情况,重点提示并讲解:

芳草鲜美渔人 甚异之 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 阡陌交通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孕不知有汉 无论魏晋 余人 各复延至其家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处处志之寻向所志

教师可适当给学生讲解词语古今义不同的现象,如“鲜美”、“交通’,等都是一字一义,与现代汉语的合成词不同;可以提及词类活用现象,如“异’’等,但不必细讲,让学生能根据上下文理解其义即可。最好能结合学生已学知识,激发兴趣,温故知新,如“渔人甚异之”,可结合《伤仲永》中“父异焉”、“邑人奇之”,让学生联想体会、加深理解。把握叙事线索和故事情节。

分组讨论

明确:以渔人进出桃花源为线索,全文可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开端,写渔人发萌桃花林。第二部分(第2、3段)发展,写渔人进入桃花源的见闻和经历。第三部分(第4段)结局,写太守派人寻找桃花源未果。第四部分(第5段)尾声,写桃花源无人问津。

复述课文

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完整地复述这个故事。可适当地加上自己的想像。复述不完整的可由同学补充。

背诵课文

通过各种形式反复诵读,直到会背。教师可结合课文之 ……此处隐藏11734个字……PPT欣赏图片。同学们,当你们看到这样的美景时,脑海中会想到哪个成语?(引出“世外桃源”这个成语)“世外桃源”这个成语是晋朝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所描述的一个与世隔绝的,不遭战祸的安乐而美好的地方。现在我们一起跟着渔人到这个世外桃源去看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分享交流——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陶渊明,东晋著名诗人,字元亮,名潜,世称靖节先生,因其宅边曾有五棵柳树,又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西南)人。

本文大约写于宋永初二年(421年),陶渊明约57岁。他既拒绝过东晋政权的征召,又复拒绝同刘裕的宋政权合作,而以《桃花源诗并记》寄托了自己的社会理想。

2、字词正音

豁然开朗huò屋舍俨然shèyǎn阡陌qiānmò

黄发垂髫tiáo便要还家yāo诣太守yì

3、朗读感知

范读课文,清楚、流畅。

清楚:句读分明,节奏合理,语速适中。

流畅:语句流利,音韵铿锵。

4、了解文章

文章是的叙事线索是什么?

明确:发现桃花源——进入桃花源——访问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寻找桃花源

三、细读课文,质疑探究

第一节:发现桃花源

1、渔人怎样发现桃花源的?

2、桃花林里的自然景色如何?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明确:为写渔人进入桃花源渲染神秘气氛,也为写桃花源的美好作了铺垫

3、如此奇异幽雅的环境,假如你来到这里,你会有何感想?你又有何推断呢?

明确:有山有水,人杰地灵。或,心情舒畅、愉快、惬意。

推断:A、有人。B、那么,这里的人的生活又如何呢?

第二节:进入桃花源

1、渔人入山后,看到了怎样的图景?

2、这里的人生活的好吗?何以见得?

3、讨论:如此之美的环境,在现实生活中能找到吗?

第三节:访问桃花源

1、桃花源的人见到渔人有何反应?说明什么?

明确:大惊——显示出桃花源与外界隔绝久远。

设酒杀鸡作食;咸来问讯——热情、好客,民风淳朴

2、桃花源人来到这个地方的原因?

3、讨论: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何“皆叹惋”?

明确:A陶渊明所处时代。B作者寄托的美好理想社会。

4、为什么“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明确:怕世人找到,破坏他们安宁的生活。

第四、五节:离开桃花源,寻找桃花源

1、渔人离开桃花源怎么做的?

2、他为何没有答应桃源里人的要求?

明确:桃花源是理想的社会,渔人也想让大家都能过上这样的好生活。

3、结果如何?作者为何这样写?

明确:遂迷,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花源是虚构的境界,同时增加文章的神秘色彩。

四、研读课文,深入探讨

为什么说桃花源是当时的理想社会?我们今天应当怎么评价?

明确: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对照的。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确实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人民理想的世界。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但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它只是一种空想。

五、课堂小结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再一次感受桃花源的美丽与神奇。

六、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阅读陶渊明的《桃花源诗》《归园田居》《饮酒》等作品。

3、写一写或者画一画你心目中的世外桃源。

《桃花源记》的教学设计 篇九

一、教材分析;

《桃花源记》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语文版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所选四篇文言文都是“记”一类的散文,其单元教学目标主要是:引导学生弄懂文言词语的含义,积累文言字词知识,疏通文意。同时注意引导学生利用在学习现代游记类散文和其他记事散文中掌握的知识、形成的能力,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课文、领会文章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桃花源记》是陶渊明的一篇优美的写景(虚景)散文,也是一篇故事性很强的艺术作品,它表达了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追求。陶渊明平生厌恶晋朝朝廷上下统治阶级奢侈腐朽的寄生生活,也讨厌官场上的舞弊营私的行为,他曾经三次因此辞去官职,隐居农村并亲自参加农业劳动,和农民交朋友,感受了田园生活的恬静闲适, 于是用笔构想出了一个他心中的理想社会——世外桃源:一个风景奇丽秀美,人人劳作、人人平等,没有阶级、没有剥削、没有战乱,人民安居乐业、丰衣足食、风气淳朴的理想社会。从而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热烈追求及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人民渴望摆脱剥削压迫,追求幸福、安定生活的美好愿望。读这篇名作,要在引导学生看到作者的美好理想,及其无法克服的思想矛盾的同时,更应该注重引导学生肯定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大胆追求,激发学生向着自己的更高更远的理想勇往直前。

二、学情分析:

1、学生虽已在七年级和上学期学过一定数量的文言文但是文言功底还比较薄弱,而本文又有较多古今异义、一字多义及句子成分省略的现象,因此会形成文意疏理的一定障碍。

2、学生年龄都在十三四岁,年龄尚小生活阅历较少,特别是他们对陶渊明所处的时代以及他个人的生活经历了解不多,因此要感受作者美好的社会理想及本文深刻的主题思想有一定的难度。

3、学生已经接触过游记类散文和叙事性等散文,形成了相关阅读这类散文的能力,可引导学生进行能力的迁移帮助学习本文。如游记散文往往以“行踪”为线索,本文就有这个特点。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识记生字词,积累重点文言词语和句式,通译全文。

2、研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3、理解本文深刻的主题思想,感受作者美好的社会理想。

4、熟读并背诵全文。

(二)能力目标

1、加强朗读训练,提高诵读能力。

2、理解、积累重点文言词语和句式,培养学生自读文言文的能力

3、学习本文虚景实写,实中有虚的写作手法及叙事脉络清晰、描写生动的特点。

(三)德育目标

肯定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大胆追求,激发学生向着更高更远的理想勇往直前。

(四)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词汇和句式,疏通文意。

2、感受桃花源优美的环境,淳朴的人情,和平安定、丰衣足食的生活,民主平等、其乐融融的人际关系。

(五) 教学难点

理解陶渊明虚构这一扑朔迷离的桃源胜境的目的,正确评价课文所描绘的理想境界。

你也可以在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桃花源记》的教学设计【精品多篇】范文。

《《桃花源记》的教学设计【精品多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